在美丽的巴尔虎草原上,一座座独具特色的苇莲蒙古包,让游人流连驻足。历史悠久的苇莲蒙古包,是呼伦贝尔草原游牧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蒙古族民间手工技艺的珍贵遗存。
据史籍记载,公元11—14世纪,在贝加尔湖和巴尔古津河流域定居的人们以狩猎、捕鱼、畜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每年都要经历数次迁徙。在迁徙中,人们将用灌木和树枝搭建的窝棚或大型的居住房屋靠牛或驯鹿托运至下一个栖息地,这时的树枝窝棚或屋子可能就是现今苇莲蒙古包的雏形。
用勤劳与智慧建造世代家园
苇莲蒙古包用于夏季,使用苇莲顶棚、柳条包盖而成,有别于其他地区使用白色帆布为顶棚的蒙古包。苇莲、柳条顶棚、鬃毛带子、鬃毛围绳等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严谨。这种蒙古包就地取材、手工制作,简洁实用、美观大方,不渗不漏、凉爽宜人,苇莲蒙古包制作技艺是蒙古族人们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财富。
蒙古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斌巴是陈巴尔虎旗人,1951年出生。1969年出嫁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要靠自己亲手完成。她一边放羊,一边做苇莲蒙古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她就跟婆婆学做苇莲蒙古包,熟悉整个制作过程,但她自己开始独立制作的时间是在上世纪90年代。
“我从青少年时期就从事这份工作,能够亲手创建自己的家园,感到无比幸福。我们一直住在苇莲蒙古包里,经常到街坊邻居家帮忙修房子。从2000年前后开始,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改善,逐渐住进砖房,做苇莲蒙古包的人也随之减少。”斌巴说。
提到苇莲蒙古包的详细做法,原本不善言辞的斌巴打开了话匣子:“制作苇莲蒙古包要收割芦苇、柳条,还要搓鬃绳,所有制作材料的筹备时间最短也要半年才能完成。做棚顶的芦苇及制作包盖的细柳条枝,一般在早春二月底三月初河流解冻前进行采集收割,劳作时尤其忌讳将枝桠折断和乱砍,要选取生长在河湾处红色笔直整齐的柳条枝。”
芦苇棚顶、柳条包盖、带子压绳的制作中均要用到用鬃毛制成的线绳。制作此种线绳时要将鬃毛用手细拣出来,再将鬃毛放在自制的模具中搓捏成绳。此种工序类似于“弹棉花”。将搓成的细丝加工成单根细绳,再将单根搓成双根。制作柳条包盖时,首先用木板搭建长约1.45米、宽约1米的木框,然后将挑选出的柳条按粗细均匀地摆放在木框内,用鬃绳连织起来。在此过程中,鬃绳的松紧度非常重要,为此要专门准备10—11块方形砖块或石头,用布将石砖捆紧后,将鬃绳绕在上面,以此保持鬃绳的韧劲。之后,将木框内填满的柳条用鬃绳编织成整片,然后将整片的柳条包盖剪裁成高约1.4米、长4米的形状,至此整个制作柳条包盖的工序就完成了。一般情况下,一座苇莲蒙古包大约需要4张这种规格的柳条包盖,每张包盖共需600余根柳条、160米长鬃绳。苇莲蒙古包里、外顶盖均要使用芦苇制作。首先将收割的芦苇按粗细均等地挑选出来,并将芦苇根部二到三节及芦苇皮去掉,按使用所需将芦苇剪裁整齐备用。编织芦苇顶盖前,要将芦苇浸泡在羊粪水中,这种浸泡过的芦苇有韧劲,抗晒、耐潮、不易变形。
将传统手工技艺创新传承
斌巴虽然年事已高,但她有空的时候经常参加旗内举办的各类节目,向大家展示苇莲蒙古包的制作技术。
2008年文化部将蒙古包营造技艺(苇莲蒙古包)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那时起,斌巴就一直努力把苇莲蒙古包做得更好,她还为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做了好几个苇莲蒙古包。2015年,斌巴成为此项技艺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7年,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斌巴每年都会举办5次传艺培训班,每次培训7天。课后,她会要求每人做一件作品,有时还会一起参加展览。斌巴有三儿三女,她将全部技能都传授给了她的小女儿,现在她的小女儿是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斌巴说:“苇莲蒙古包夏天很凉爽,能够清楚地听到外面的声音。且便于修缮,不会污染居所地,充分体现了牧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生态、经济和民俗价值。苇莲蒙古包需要保养,下雨后柳条要进行防潮处理,要晒阳光排湿。不使用苇莲蒙古包时,要将其埋在地里,这样储存的芦苇不褪色、不变质、不腐烂。”
2017年,斌巴到内蒙古农业大学参加为期21天的民族文化传承培训班时,特意从家乡将做苇莲蒙古包用的柳条、芦苇等带过去,在培训结束后,制作完成一整套苇莲蒙古包并将其留下。
“通过陈巴尔虎旗文化馆开展的民俗文化课程和各项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了苇莲蒙古包,也了解了关于这方面的传统文化,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还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这是斌巴最朴实的心愿。
非遗项目名片
苇莲蒙古包
苇莲蒙古包产生于18世纪。苇莲蒙古包的包架一般用柳树制作,包括陶脑、乌尼杆、哈那。包顶盖采用细柳条和芦苇,手工钉串而成。苇莲蒙古包外形美观,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蒙古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质朴理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008年,蒙古包营造技艺(苇莲蒙古包)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人物名片 斌巴
斌巴,蒙古族,1951年出生在陈巴尔虎旗,从上世纪80年代跟婆婆学做苇莲蒙古包,直到上世纪90年代,她可以独立制作苇莲蒙古包并成为小有名气的“乌仁秀手”,她从2000年开始传承手艺,经常参加陈巴尔虎旗举办的各类节目、文艺活动,向大家展示苇莲蒙古包的制作技术。2015年,斌巴成为自治区级苇莲蒙古包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7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传承苇莲蒙古包营造技艺,斌巴先后收徒40余人,培养学员750余人。